- 構成文化財產介紹
- 日本遺產相關景點
- 島嶼精選景點
- Wi-Fi景點

金田城遺址
對馬市金田城是在667年於淺茅灣南邊建築的山城,亦曾在《日本書記》中登場。日本在為了支援百濟而進行的白村江戰役(663年)中戰敗後,為了抵禦唐朝和新羅的攻擊,在對馬建築了最前線的防衛設施。在與韓國的交流中,值得矚目的是即便在與朝鮮半島的緊張關係中,築城方法還是受到朝鮮式山城的極大影響,與從百濟亡命而來的人們之間的關係,也極受矚目。

對馬的龜甲占卜習俗
對馬市龜甲占卜是指燒海龜甲(腹甲),利用其上的裂痕模樣來占卜該年吉凶的神事。江戶時代會在毎年正月三日舉行,並將其結果報告給對馬衙門。這個儀式可能也是從朝鮮半島傳來的,根據《津島龜卜傳記》記載,對馬卜部之祖——雷大臣跟隨神功皇后前往朝鮮半島,習得龜甲占卜後回國。此外,現在只剩豆酘留有這項習俗,代代相傳至今。

豆酘的紅米儀式
對馬市將寄宿在稻米原生種「紅米」中的靈視為「神」來祭祀的神事。在日本並沒有源自太古時期的當地稻種,對馬的紅米在繩文後期到彌生時代(2000~2500年前)之間,從中國的江南地方經過朝鮮半島傳來日本的稻米族譜中擁有一定地位。這項儀式禮法可看出東亞各地區帶來的強烈影響,在對馬只有豆酘繼承著這樣的神事。

對馬藩主宗家墓所
對馬市萬松院中祭祀著歷代對馬藩主的墳墓,其創建是從憑弔初代藩主——宗義智(1568~1615)開始的。歷代藩主面對著日朝交流這個對馬獨有的必要課題,構築了友好關係。尤其是義智,他夾在豐臣秀吉及朝鮮王朝之間,沒有他,江戶時代的「朝鮮通信使」就無法實現了。本墓所祭祀著義智之後的14名藩主及其正室、側室,以及對朝鮮外交有所功績的人物。

萬松院的三件套
對馬市佛教會將香爐、花瓶、燭台(三件套)放在佛前,供奉線香、花朵、燈火。據說這裡的三件套是由朝鮮國王奉獻的,應該是採用中國古青銅器設計的朝鮮時代作品。香爐上有左腳微微上揚,從口中飄出煙霧的獅子;燭台上有帶著可愛表情看向上方的烏龜,以及英姿煥發、氣質出眾的鶴的形狀。

銅造如來坐像(黒瀨觀音堂)
對馬市在朝鮮半島的統一新羅時代(8世紀)製作的銅製佛像,安置於黒瀨觀音堂。肉身部分及衣物部分是分別製作後再組合起來的,展現高度技術,其優美的面容和線條細膩的衣襞,在朝鮮半島製作的佛像當中鶴立雞群。從朝鮮半島傳到對馬的時期不明,但一直由黒瀨地區的人們珍視守護到現在,被信奉為「女神」。

清水山城遺址
對馬市豐臣秀吉出兵朝鮮時,於1591年在嚴原的清水山建築的山城。從標高260m的山頂向東延續的稜線上,築有一之丸、二之丸、三之丸,並排的石牆打造出壯觀的景色。從山頂上可以一望嚴原城下町、港口以及一路蔓延至壹岐的大海原。16世紀末,夾在日本和朝鮮之間苦惱萬分的宗義智,眺望著這片景色時,究竟想著什麼呢?

金石城遺址
對馬市對馬藩種宗家的居城遺址,位於清水山南麓。1528年宗氏一族引發內部紛爭,使得過去的居城——今屋敷「池之館」燒毀,之後島主宗將盛便將住處遷移到這個地方。1678年,在棧原城完成之前,這裡都被當成宗家的居城使用,後來則成為日本的玄關,被當成朝鮮通信使的迎賓館。到了現在,櫓門復原完成,石牆的一部分也留了下來。與江戶時代描繪的繪圖(縣立對馬歷史民族資料館收藏)相比較,就能輕易想像出其規模有多大了。

舊金石城庭園
對馬市17世紀末的江戶時代,在對馬藩主宗家的居城——金石城內建造的庭園。宗家文書《毎日記》中,可以看見自1690至1693年間,曾在「御城」打造「心字池」的紀錄。戰後,這座庭園幾乎被掩埋,不過在獲指定為史蹟名勝的契機下,於1997年至2004年進行發掘調查,復原了昔日的模樣。對馬藩在此迎接朝鮮通信使,對著映照在水面上的月亮祈願日朝友好關係永存,環繞著庭園,加深彼此之間的感情。

朝鮮國信使繪巻
對馬市對馬有2種朝鮮通信使相關繪巻,上面畫著對馬藩引領、護衛通信使隊伍的情景。豐臣秀吉出兵朝鮮後,對馬藩為了重新開始斷絕的日朝交流而到處奔走,在1607年到1811年間曾迎接使節團12次。本繪巻之一是17~18世紀製作的,另一份則是在19世紀製作的,於2015年被列為「對馬宗家關係資料」之一,獲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產。在充滿緊張氣氛的隊伍空間內,畫著「綁草鞋鞋帶的人」和「吠叫的狗」等,營造沈穩和諧的氛圍。

對馬藩船江遺址
對馬市對馬藩在1663年建立的船渠(船塢)。位於嚴原港南邊的久田浦建有人工水灣,江戶時代,往來東西南北交易的船隻會回到這個港口,進行船隻修理等。朝鮮時代的書物《海東諸國記》(1471年刊行)中可以看見「仇田浦造船」的記述,讓我們得知在「船江」完成前,這裡也發揮了船塢的機能。在現存的船艙中,具有這麼大的規模,而且還保留著當年模樣的,在日本全國僅此一處,是獲得高度評價的江戶時代代表性船艙遺構。

長崎縣立對馬歷史民俗資料館
對馬市介紹在對馬傳承的歷史資料、美術、工藝資料、民俗資料等對馬歷史的資料館。主導與朝鮮的外交,獨佔貿易的對馬藩留有約12萬項大量文書、記錄類「對馬宗家文書」,其中有8萬項收藏在這裡。

佐須奈港(佐須奈日向改番所遺址)
對馬市佐須奈港作為往返朝鮮的必經之地,是「朝鮮通信使」登陸日本的地點,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優質港口。江戶時期,對馬藩主宗義真在此開設了朝陽(日向)和背陰兩處改番所,用於取締偷渡者和走私交易。日向番所的石墻根和水井存留至今,見證著當時的歷史。此外,據說「孝行芋」(番薯)也是從這裏傳到朝鮮半島去的。

鱷浦港(朝鮮通信使停靠港口、流蘇樹自生地)
對馬市鱷浦港自古以來作為與朝鮮半島通商貿易的窗口,是朝鮮通信使登陸日本的地點之一。港口的西側有地名「矢櫃」,曾經是朝鮮通信使入港停泊處,現在仍保留著當時的石堆。同時,由於古時對馬島是面向大陸的窗口,因此這裏還有富有代表性的大陸系植物流蘇樹的自生地。另外,這裏距離韓國僅50公裏,天氣晴朗時,可以眺望韓國釜山市的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