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顏色 :

  • Original
日本遺産 国境の島 壱岐・対馬・五島 ~古代からの架け橋~

國境之島物語

這裡為您介紹的是2015年獲認定為日本遺產的「國境之島 壹岐、對馬、五島 〜自古以來的橋樑〜」的故事。 這裡為您介紹的是2015年獲認定為日本遺產的「國境之島 壹岐、對馬、五島 〜自古以來的橋樑〜」的故事。 這裡為您介紹的是2015年獲認定為日本遺產的「國境之島 壹岐、對馬、五島 〜自古以來的橋樑〜」的故事。 這裡為您介紹的是2015年獲認定為日本遺產的「國境之島 壹岐、對馬、五島 〜自古以來的橋樑〜」的故事。

壹岐、對馬、五島的介紹

日本遺產是什麼?

「日本遺產(Japan Heritage)」是透過地域的歷史魅力及特色,傳達日本的文化、傳統故事,獲得文化廳認定為「日本遺產(Japan Heritage)」的事物。
文化廳:關於「日本遺產(Japan Heritage)」

故事的詳情

日本是由6852個大大小小的島嶼形成的島國。而位於日本西邊的長崎縣,則擁有971座島嶼,數量位居日本之冠。
有如踏腳石一般浮在長崎縣與朝鮮半島之間的壹岐和對馬,還有在東海上串聯成鎖鍊狀的五島,自古以來就是連結日本與大陸的「海之道」要衝,在地理上也很靠近大陸和朝鮮半島,因此位在融洽與衝突的最前線。

魏志倭人傳記載的國境之島

在日本還被稱為「倭」的時代,魏國(中國)的使者曾沿著朝鮮半島南下,經由對馬及壹岐前往倭女王所在的邪馬台國。中國史書《三國志》中的《魏志倭人傳》(*1)中,以下面這段文字描述了對馬國(現在的對馬市)及一支國(現在的壹岐市)的模樣。
(自狗邪韓國)始度一海,千餘里至對馬國。(中略)土地山險,多深林,道路如禽鹿徑。(中略)無良田,食海物自活,乘船南北市糴。
(自對馬國)又南渡一海千餘里,名曰瀚海,至一大國(一支國)。多竹木叢林(中略)差有田地,耕田猶不足食,亦南北市糴。 
(節錄自《魏志倭人傳》)
對馬與韓國的釜山之間僅距離49.5km,可以看見險峻的群山和高達100m的斷崖絕壁。島嶼的89%是山林,白嶽和龍良山保留著獲指定為國家天然紀念物的原始林,符合《魏志倭人傳》中記載的對馬模樣。
在這樣平地少、缺乏耕地的地理條件下,對馬自古以來就有船隻往來南(日本列島)北(朝鮮半島),進行人、物品、文化的交流。

*1.「魏書」第30巻烏丸鮮卑東夷傳・倭人條的通稱

浮在海之道上的國際交流之都

壹岐和對馬相反,是山地很少的平坦島嶼。遍布島內最長河流——幡鉾川流域的平原「深江田原」,是彌生時代的一支國王都「原之辻」的所在地。
往來於日本和朝鮮半島之間的古代船會在壹岐島東部的內海灣停泊,人和物品轉乘到小船上,並沿著幡鉾川上行約1.5km,就會抵達停船處。
在原之辻遺跡發現的停船處遺址氣勢十足,是與引進大陸的高度土木技術建造的王都十分相稱的玄關,為日本最古老的停船處遺址。
在倭的各個國家當中,能較早獲得海外資訊的原之辻是利用海上交易建築王都的國際交流都市先驅,除了日本人之外,還有從朝鮮半島遷居而來的人,繁盛一時。
從原之辻遺跡出土了在朝鮮半島製作的土器、中國的貨幣、人臉模樣的人面石等各式各樣的日本國內外遺物。其中,散發著藍色光輝的中國製玻璃珠,應該擄獲了女性和孩子們的心吧。
修復後的建築物及附近的遼闊田園風景,令人有種穿越時光,來到彌生時代的幻覺。

巨石古墳訴說的國境之島

6世紀後半期以後,在倭國和新羅、高句麗等朝鮮半島諸國的關係惡化之間,壹岐建造了許多古墳。雙六古墳、笹塚古墳等應屬於壹岐有力人士的巨石古墳石室(*1)內,發現了許多訴說著壹岐與中國大陸、朝鮮半島交涉的遺物。尤其是北齊製的二彩陶器及施綠釉(*2)的新羅土器等,在當時的倭國社會都是唯獨有力人士才能擁有的貴重物品。
埋葬在壹岐巨石古墳中的,應該也包括重視與朝鮮半島之間的關係,從大和政權派遣來的有力人士。換句話說,當時的壹岐在日本與朝鮮半島的關係上,成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置身於冰涼的石室之中,我們就能靜靜地瞭解長眠於巨石古墳內的人物的權勢。

*1. 放置死者的房間
*2. 覆蓋在陶磁器表面的綠色釉藥

觸動防人之心的國境之島

由於唐(中國)與新羅聯手滅了百濟,倭國便在663年派遣大軍前往朝鮮半島,以支援百濟的復興,但是卻慘敗於唐和新羅的聯軍之手(白村江戰役)。倭國為了防止唐和新羅的入侵攻擊,在壹岐和對馬設置防人(*1)及烽火(*2),並利用亡命而來的百濟人的技術,在對馬建築了朝鮮式山城——金田城。
防人主要是從東國(*3)派遣來的,他們一邊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一邊進行防備,只不過,即使三年的任期已經結束,有些人仍無法返回故鄉。防人們對故鄉和家人的思念,就以防人之歌收錄在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萬葉集》中。
對馬能禰波 之多具毛安良南敷 可牟能禰爾 多奈婢久君毛乎 見都追思努<波>毛
(對馬之峰的山麓上無雲。我望著繚繞神之峰的雲,深深思念著你。) 
佇立於金田城遺址,俯視著國境之海,我們似乎也能緬懷思念故鄉的防人之姿。

*1. 古代負責防衛北部九州要地的士兵
*2. 知會外敵入侵等的狼煙、烽火設備
*3. 現在的中部、關東地方

遣唐使踏上旅程的國境之島

為了收集朝鮮等東亞的資訊及大唐的先進制度、文化等,日本在630年到838年之間派遣了四艘共載著幾百人的使節團(遣唐使)船隻。遣唐使船當初是通過壹岐、對馬,經過朝鮮半島前往中國大陸,不過在663年的白村江戰役後,日本與新羅的外交關係惡化,於是便改走從五島橫越東海,進入中國大陸的危險航路。
以當時的船隻構造和航海技術來看,要平安回國極其困難,遣唐使們會在最後停泊在日本的地方——五島,祈求航海安全,然後抱著必死的覺悟踏上旅程。
最澄和空海搭乘804年的遣唐使船從五島前往大唐,習得最新的佛教教義後返國。其後,最澄開創了天台宗,空海開創了真言宗,盛名遠播,在對馬、五島也流傳著與他們相關的傳說。
遣唐使們最後看見的日本風景——五島,眺望著眼前的遼闊東海,空海留下的「辭本涯」(*1)這句話也在心中響起。

*1. 意指離開日本的最遠之地。

支援日朝交流的對馬藩和朝鮮通信使

對馬自古以來就靠著和地理距離很近的朝鮮交易來維生,在室町時代,則是以對馬島主宗氏為中心,進行朝鮮貿易。然而,豐臣秀吉的朝鮮出兵(*1)造成日本和朝鮮斷交。對於依賴與朝鮮進行貿易的對馬來說,與朝鮮恢復邦交是關乎生死的問題。
秀吉死後,初代對馬藩主宗義智數次派遣使者到朝鮮,冒著偽造國書等的危險,為修復兩國的關係而奔走,在1607年,江戶時代最初的朝鮮通信使(*2)成功來日。從此之後,朝鮮通信使在約200年的期間持續來日12次,對馬藩一肩挑起日本與朝鮮的外交實務。
同為鄰國的兩個國家維持了200多年的和平關係,這在世界史上也是非常罕見的,而其根本則是任職於對馬藩的儒者雨森芳洲的精神「互不欺,不爭,真誠交流」。這句話也適用於今日的國際交流。

*1. 1592年(文祿元年)的文禄之役、1597年(慶長2年)的慶長之役
*2. 將朝鮮國王的國書送給日本將軍的多人外交使節團。